文|杜一凡 编|灰灰
一转眼,半年过去了。
【资料图】
一个个论坛、一场场研讨会,人们复盘和展望着客户、渠道、投资等行业关注重点,但就是没把保险公司的战略作为探讨话题。
这个话题之所以缺失,可能是因为大家觉得实在没什么好聊的——虽说战略是头等大事,但在现实中,很难说战略在一家公司的发展中发挥了什么作用。
毕竟,放眼望去,业外“有心栽花花不开,无心插柳柳成荫”的例子不胜枚举。比如,做GIF的快手竟然成了短视频霸主;做团购的美团,外卖竟成利润支柱了……
这不得不引人思考,这些企业的成功,到底是基于公司灵活战略的引导,还是激烈市场竞争下的因缘际会?
那么,目光投向保险行业自身,让我们探讨两个问题:
保险公司到底有没有战略?
如果有战略,那又是谁在为保险公司制定战略?
1
-Insurance Today-
为什么只有少数公司才有战略
因为只有增长,才有资格谈战略
先谈一个问题,保险公司到底有没有战略?
答案是,有是有的,但有增长才有资格谈战略。
从商业实践来看,战略就是指出方向并给出前进的路线。“虚”的部分就是指出方向,比如公司愿景、规划、发展目标等;“实”的部分就是指出发展路径,比如该选择哪个渠道发展,该走哪条技术路线等。
应该说,从行业中的公司来看,中管公司、真外资公司和老牌大公司(非中管)的经营基础较好,这些公司的战略也十分清晰,并且可行——
对于中管公司而言,党旗所指即是战略所向。国寿等中管公司的经营目的更多的是服务国家战略,支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,将国家责任、社会责任摆在了商业价值之上。因此国家的纲领就是他们的战略,公司层面的“战略”更多地是考虑如何高效地贯彻落实中央精神。
真外资公司步步为营,目标和路径十分清晰。以友邦为例,从务虚的层面来看,其“健康长久好生活”的经营愿景非常具体,从务实的层面来看,又通过“Premier Agency Strategy ”、“Integrated Health Strategy ”等企划勾勒出了通往愿景的可行道路,Agency战略也迭代到了第三代。
老牌大公司(非中管)亦有坚定的前进方向。老牌公司基本成立于90年代,那时候尚无“资产驱动负债”一说,设立保险公司的目的相对而言较“纯粹”,经营上也是稳扎稳打,公司的基础较为扎实,并且取得了先发优势,有思考战略的物质资本和时间窗口,也有较强的定力,泰康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。
2
-Insurance Today-
对于大部分公司而言
你看到的“战略”,其实只是“打法”
事实上,除了上述三类公司,其余大部分保险公司可能没有战略,只有“打法”。
当与大部分保险公司讨论战略的时候,得到的回答可能只是“打法”,比如“一体两翼”、“1+1+N”、“卓越财富管家”这类战术的操作层面的东西。
既然战略包含“确定定位”和“明确前往定位的路径”两个方面内容,那么它要回答的是“哪里是我们的罗马”、“选择哪条路去我们的罗马”,而不是“怎么去罗马”的问题。
从众多保险公司官网和每年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以及宣传资料来看,似乎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定位和发展路径,但从他们的经营上看似乎又像是大海中失去方向的水手。
不妨把话说得更明白一点,可能有很多公司不知道他们的“战略”其实不是战略,也可能是知道自己没有却假装有战略。比如“有温度的保险”就不是战略,“做最顶级的保险公司”也不是战略——
模糊的目标等于没有目标,广阔的方向等于没有方向,也自然就没有达到目标的路径。这类战略,无论是从务虚的目标还是从务实的路径选择来看,顶多属于宣传口号。
3
-Insurance Today-
追因过去三十年
战略让位于战术,小而美就是自欺欺人
之所以大部分保险公司没有真正战略,这应该与中国保险市场爆炸式发展有关。
中国保险从复业经营至今,不过四十余年,代理人制度也不过三十载。在我国经济腾飞的宏观大背景下,保险业得到迅猛发展,保险市场处于“暴富”阶段。
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,当处于能“暴富”的环境下,会倾向于选择“短平快”投机属性较强的行为方式,很难静心思考如何“行稳致远”。
试想,如果股票市场一片繁荣,屡屡千股涨停的时候,你的投资经理告诉你应该践行价值投资,和时间做朋友。但你看到的是你那啥也不懂的朋友靠着“莽”满仓“一把梭”,短短个把月就赚了你十年的收入,你可能心态都就崩了,大呼价值投资废物、长期主义误我,也选择了“一把梭”。
过去保险市场的发展,就正如A股市场上一根又一根的大阳线,对于务实的管理层而言,面对不同的市场环境就要采取与之匹配的“打法”(注意是打法,不是战略),即抓紧窗口期做大保费。
至于关乎公司未来的战略,先放一放,做大保费之后再说。特别是对人身险公司而言,小而美就是自欺欺人,没有一定规模的人身险公司缺乏“挪腾”的空间,有什么资格谈发展、谈战略?
然而,监管严起来了,负债端的费用扛不住了,投资端的雷炸起来了,利润没了,偿付能力也崩不住了,公司开始进入要死不活的状态。
特别是这两年来,薄弱的经营基础叠加行业寒冬,使得这些公司在经营上的压力越来越大,对于他们而言现阶段更多的是求生存,和主动发展相比更多的是主动“挣扎”,体现在公司层面就是只谈打法不谈战略。
毕竟挣扎不需要方向,先能“上岸”再说。
4
-Insurance Today-
战略部门的尴尬地位
既不制定战略,也无法影响战略
或许不能说“保险公司没有战略”,而应该说“保险公司的战略部门往往没有制定战略”,原因有三点:
一是受制于公司部门定位。在这些公司中,战略类部门而更像一个内部公关部门,或者是第二总裁办,负责把老板的战略传达给公司内外的人,并且论证这种战略的正确性。说通俗点就是写材料的,而且还是一个职能部门,不是类似咨询公司那样的存在,其承担的不是“内部咨询”这个角色,再说了绝大部分公司也付不起咨询级的薪酬。
二是部门人员离业务太远。战略部门的人员如果不是业务/技术出身,加上没有战略BP机制,战略部门也很难掌握一线的真正情况,更谈不上做出有价值的判断。如果能从业务/技术部门抽调骨干力量组成战略部门,情况或许会好很多。
三是部门权力太小。战略部门不是做决策部门的原因是,做决策是需要承担责任的,很多战略部门既没有执行权也没有抓手,更谈不上承担什么责任。
因此,“总参谋部”可能比“战略部”更符合保险公司对战略类部门的定位。和“大战略”这类定性多一点的课题相比,保险公司战略部门更重要的工作应该更集中在具体业务上定量分析。
比如公司决定要不要布局康养生态,召集各高管开会,战略部门提供详尽的前方情报,对每一种康养模式的优劣做全面陈述。当公司决定方案后,战略部门与业务部门共同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,并且监督行动的执行过程。
战略部门不需要以“咨询”的方式去思考这个行业五年、十年之后会发生什么,格局会有什么变化,因为想了也没什么用,毕竟咨询的那套东西在第三方才是有价值的,在内部市场上是卖不上价的。
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保险公司不再单独设置战略部门,而是在一级部门层面设置计划财务部,作为“总参谋部”。同时将战略这一实际操作下放至各个事业部,让他们像独立的军团一样进攻,毕竟他们更清楚业务到底是什么样的。
事实上,在很多保险公司中,公司内部的战略类部门其实并没有真正在制定战略,可以说甚至都没有在影响战略。
5
-Insurance Today-
谁在为保险公司制定战略?
真正能决定战略的只有“一号位”成员
这似乎是一句废话,但事实上无论是在哪个行业,如何做决策体现的是公司核心高管团队(主要是CEO等“一号位”成员)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偏好。
所以除了中管公司外,大部分保险公司的成败跟“一号位”成员密切相关。
如果“一号位”的方向出了问题,那么公司将掉进坑里,过往很多保险公司的案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。
这方面,以青睐咨询出身的经理人的平安为例,其以战略部门为抓手来牵引子战略一度颇为成功。
有总舵手马明哲主导大方向,其高管多来自咨询机构,咨询的思路也令平安的战略部门有更强的话语权和往昔业绩。从早年的麦肯锡和小麦计划,到对其前中后台的改造和综合金融商业模式,再至前些年的金融科技战略,皆有着上述思路。
即便如今,平安的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(麦肯锡)、首席人力资源执行官蔡方方(华信惠悦)、首席运营官付欣(罗兰贝格/普华永道)、首席风险官张小璐(安永/IBM)等不均相当丰富的咨询工作经验,其中付欣还担任集团战略发展中心主任。
当然了,这种阵容最大的考验就是实际执行的“接地气”和高大上的战略之间的顺畅。
如上所述,公司的战略就好比人生的目标,绝大部分人是没有什么目标可言的。对于普通人而言,更多的是求生存而非谋发展,在生存的压力下唯有短视,展望未来显得无比荒唐,制定人生目标更是“何不食肉糜”。
保险公司亦如此,有良好经营基础和资源背景的公司能更从容地考虑发展的问题,但这显然是少数。更多的公司还是被诸如“资产驱动负债”“炒停售”等潮流所裹挟,多方压力让他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饮鸩解渴。
这个市场总的来说还是太年轻了,发展太快了,有很多东西需要时间去消化,随着市场发展速度的减缓,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“被迫”慢下来认真思考自己的初心到底是什么,愿景是否可及,方向是否正确,路径是否可行,决策是否充分讨论。
在公司内部,也希望能向先进组织学习,通过BP机制让战略类的部门更多地参与到决策工作中去,通过业务、客户、财务和行业数据来驱动公司的目标选择和路径规划,更科学地制定公司战略,通过可靠的战略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。
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:今日保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和讯网立场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请自担。
关键词: